目前,“一言不合就离职,一不如意就忙着给自己找下家”是当今毕业生的常态,似乎跳槽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试问,大学四年,我们对自己给出了怎样的定位?对于未来,又有几分规划?在学校所学内容又有多少是和社会需求所匹配的?那么,高校培养人才有何欠缺之处呢?
未能进行职位角色定位
2015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有34%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本科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24%,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43%。2015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的人群基本是主动离职(占离职人员的98%),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49%)和“薪资福利偏低”(42%)。
大数据统计的离职主要原因说是以上两种,但是事实上离职原因却是千奇百怪。很多时候,是大家对于自己认知不明确、职位定位不准确。初入职场,很多人所从事的并不是对口的工作,即使是和专业相匹配的,也有很多专业领域的东西需要去学习。我的两位朋友,一个学得是新闻专业,毕业应聘进入了一家杂志社;另一位是学的计算机专业,毕业也进入了一家互联网企业做程序开发。但是他们刚开始都是通宵达旦地补充自己,来适应工作。拿这位学计算机的朋友来说,他在学校还算是不错的,但是进入工作状态才发现,自己曾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社会所需并不匹配,不充电、不学习,根本无法胜任这份工作。
如果学校能够提前了解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情况,并对他们的未来加以指导,进入职场他们也不会这么费力。大学四年的时间并不短,但更多人的时间是被挥霍掉的,如果这四年第一年进行自我了解、第二年锁定职业兴趣、第三年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第四年完成学生到职场的角色转换,这样的状态才应该是最理想的吧!
而徐州北大青鸟中博学院则是沿着这四步实现你的人生蜕变。在入学前便对学员们有全方位的了解,帮助学员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进入中博学院的校园,大家都是对计算机、对软件开发有着自己的兴趣点,对未来有一定的方向感,剩下的任务则交给学校,学员们负责认真学习就可以了。
就业“软实力”不足
大学毕业,大家必然要面临就业的问题,然而大学期间却未能做到未雨绸缪,这不仅仅指学生本身,还有一方面的责任在学校。大学的很多课程并不能跟上社会需求,学校教的是A,社会需要的是B;或者学校教的A、B、C、D,而社会需要的只是其中一项,但你并不精通。这也是就业“软实力”不足的表现。
曾看到公司这样的招聘:日文2级,拿到NIT-PRO(全国计算机职业技能考试)的JAVA工程师证书,可以在日文条件下开发软件,到日本工作,年薪就可以达到24万-40万。其实这样的要求不是很高,如果学生从大一起就知道这些,用1-1.5年的时间就可以达到这样的要求。但事实上,收到500份简历,只有2个人具备面试资格。学计算机的可能学的语言不符,也有日文不通的,这个现象则说明学校没能帮助学生认识行业和企业的需求,这也就导致学生毕业后不断碰壁。
而徐州北大青鸟中博学院则有专业的负责就业的团队,这些老师们时时刻刻和企业打交道,知道企业的人才需求,学校的课程设置紧跟社会步伐,在这里除了专业的IT技能,而且还有专业的COT课程,以“准职业人”培养为核心。外塑专业技能、内育职业素养,徐州北大青鸟中博学院支持你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专业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