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听说过“高四生”吗?“高五”、“高六”呢?其实,“高四”生是高考落榜、复读一年的学子们自嘲的称呼,而“高五”、“高六”就是复读了第二年、第三年的考生。
高中毕业生一般十八岁上下,正值青春好年华,花费这样宝贵的青春一年又一年的复读,这些高考多次复读的学子们心中是如何想的呢?“高五”生林闹闹在网站上发帖剖白自己的想法:“我是美术生,清华美院一直是我心中的理想;头一次高考时,我的文化课成绩没有过清华的线,为了理想,我放弃了调剂、复读再来;复读这一年我的压力很大,家里还花钱让我参加文化课辅导班;可今年高考时,因为身体、情绪状态都不好,居然在美术考试中发挥失常,已经确定再次落榜。现在的我很茫然,不甘心随便上个差的学校,但是难道要再复读下去?还要再耽误一年? ……”
林闹闹的心态代表了很多高考多次落榜的考生——已经付出了不菲的代价、经受了压力的折磨,也有了经验、知识的积累,如果就此放弃,付出的心血就白费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已经付出的时间、心血、金钱,被称为“沉没成本”(Sunk cost)。沉没成本已经付出、不可回收。在经济活动中进行投资决策时,沉没成本不应该计入参考范围,应该考虑的是“机会成本”,即在做出选择时,被舍弃的方案可以带来的价值。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举了个例子来阐述什么是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假设现在你已经花7美元买了电影票,看了半小时电影后,你发现这电影简直糟透了!那么,你应该离开电影院吗?在做这一决策时,你应该忽视这7美元。这7美元是沉没成本,不管是去是留,这钱你都已经花了;你应该注意的电影剩下的1小时时长,这1小时能给你带来的最大价值,就是机会成本。”
同理,选择高考多次复读的考生和家长们,也是陷入了“沉没成本谬误”,不愿让已经付出的时间和心血付诸东流,总是觉得“只要考上了、那就都值得”,而忽略了,这样一年一年的复读下去,耗费的都是青春这个最大的成本啊!
理性做选择,放下对“沉没成本”的偏执,落榜生可以选择适合就业率高、前途有保障的职业教育,比如中博教育徐州中博校区的ACCP6.0课程,它是零基础软件开发课程,非常适合没有专业基础的高中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