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今年25岁,在某传统企业做设计,因为疫情影响,公司缩衣节食选择裁员,她被选中。谈话中,朋友说她开始恐慌和焦虑:第一次前所未有的感受到,25岁真是一个分水岭。
虽然,24岁的时候,23岁的时候,22岁的时候,我也都这么觉得,都觉得是分水岭。但是,25岁的分水岭,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绝望”。25岁,真的是一段对未来感到惶惶不安,无论面对工作或是自己都很迷惘的时期。
其实,她在慌什么呢?慌得是觉得25岁了,在大环境不佳的现在被失业;慌得是觉得自己毕业两年却没有太多提升。其实,这种恐慌,何止她一人?
在网上搜索关键词“焦虑、失业、中年”,弹出的相关词条数不胜数。关于朋友的焦虑,我推荐了松浦弥太郎的《25岁,如何规划你的人生》,给她。书中给年轻人规划人生的建议,会让我们有所思考。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其中的3点建议,也是对自己的一些总结吧。
1-“掌握一项赖以谋生的技能”
玛丽莲·阿特金斯的著作《教练的内在动力》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艘轮船因发动机故障,被迫停在了途中的一个港口。船长请了很多专业人士前来修理,却都无功而返。这时,一位老人在发动机管线边研究了半天,仅敲了几锤子就搞定了问题。老人向船长要价5000美元,船长惊呆了:“就敲了几锤子就要5000美元?”老人淡定地回答:“敲几锤子只要2美元就够了,但往哪里敲却需要4998美元。”
敲几锤子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事,没什么可稀奇的。但知道往哪里敲,却是这位老人异于常人的地方。对于老人来说,知道往哪里敲,是他赖以谋生、独一无二的技能,是别人夺不去、抢不走的专属本领。
所以,作为职场人,我们必须掌握一项自己的专属技能,避免在工作中被代替、被优化。不止于此,这一专业技能也将是我们在行业拓宽维度的有效试金石,可以帮助我们降低在对其他领域方面的学习成本。
2-“切忌好高骛远”
很多年轻人,刚毕业的一两年可能都换了不止一份工作,辞职的理由无非就是:“老板净让我做些杂事,每天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整天打杂,在这公司没前途”之类的。
小编的朋友也不例外,刚毕业时,在一家出版社当设计。入职前一位自己的工作是设计排版,或和客户沟通。
入职后才发现,交给她的设计工作极少,倒是复印、整理发票、端茶倒水之类的事情占了工作的大部分。干了不到2个月,就愤而辞职,总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了。
其实,朋友犯了一个职场新人最常犯的错误——总想干点大事,看不上小事。殊不知,如果你连杂事都做不好,老板怎么放心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你呢?
成功,从来不会一蹴而就。工作,也不可能立马就得到重用。学会认真对待每件小事,只要持续积极向前,就算成长幅度不大也是成长。切忌好高骛远,脚踏实地坚持累积“小小的成功”,就可能慢慢拉开与别人的差距。
当然,这些前提是我们要学会判断,判断企业或者岗位的长远价值和对自身的帮助。如果并不是一次好的机会,我们不妨选择换个环境。年轻人,我们可以试错,但是不要一错再错,看准每次机会!
3-“随时保有好奇心”
这里所说的好奇心,其实就是对各种事物保持学习的态度和探索心理。对年轻人来说,关心各种事物是必备的基础力。
当你保有好奇心时,你才会想了解更多事,才会去思考,从中产生各种疑问,并想方设法去了解、去探索,以得到答案。
可以说,好奇心,是我们学习的动力。我们若你也想重拾好奇心,不妨先从最简单的3个疑问句开始:“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结果是什么?”
从反复提出疑问的过程中, 你一定能发现很多东西,而且,都是自己好不容易才体会到的。
好奇心,能让你发现只有自己才明白的道理,并增添个人魅力。无论我们的生活有多忙碌,都应该学会保持好奇心。
希望读这篇文章的你,看完以上三点能有所思考:无论是职场还是生活中,我们的年龄和所扮演的每个角色都不允许自己再随波逐流放任自己了,要意识到选择的重要,选择一个方向“专攻”的重要性。
在这个无限可能的年纪,我们最该寻找一个方向,寻找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想做什么。然后对自己进行“扩张”和“深耕”。努力学习,在工作中,在生活中都要更用力地去争取和靠近自己真正喜欢的人事物。
从现在开始,试着对很多事做出改变,如果你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对于未来很迷茫的话,可以选择北大青鸟徐州中博学习一项热门的IT技术,掌握一项赖以谋生的技能,累积小小的成功,随时抱有好奇心,好好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这几件事看似轻描淡写,却能令你获益终身。就像开石引水,水到了,渠自然也就成了。
最后,回到文章的标题,25岁一事无成没什么丢人的,丢人的是,你空有一腔热血,却从未曾努力过!
